岁末年初,文化广州绽放耀眼光芒。
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既是一次关于创新与开放的高端对话,也是一次对“文化广州”淋漓尽致的全球展示。在中山纪念堂前,生旦净末丑各行当轮番亮相,六位梅花奖得主联袂演出的粤剧先声夺人;在珠江边,1180架无人机编队在夜空中翩翩起舞,与会嘉宾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神奇的一幕。
刚刚作别财富论坛,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又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一阵新的文化热潮。整合六大平台打造文化“广交会”,串联起文化产品从创意、生产到营销、落地的全链条,硕果累累。千年商都释放出的强大文化辐射力,让人眼界大开。
毫无疑问,2017年是文化广州大放光彩的一年。2018年,广州大力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再上新水平,大步迈向“全球一线城市”和全球引领性城市。
广州已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成为这一阶段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更高品质的文化既滋养着公众,又引领着城市向上发展,向世界清晰地传递出广州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纵观世界城市格局,一个城市要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当前,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当下的重点是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更好展现广州文化独特魅力,形成与广州城市水平和国内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既是支撑广州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引领广州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化广州: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
在《辞海》里,“文化”这一条目下写道:“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文化既是描摹时代演进的注解,又是透视社会发展的窗口。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重要论断,提出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
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要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正是题中之义。广州文化发展迎来充满机遇、大有可为的黄金期。
文化,深深扎根于城市的历史积淀,汲取经济社会发展养分。明清时期,随着广州航运通商城市功能的凸显,广彩、广绣等行销欧洲,成为皇室贵族争相拥有的中国宝物。上世纪80、90年代,广州文化在全国刮起一阵旋风,《雅马哈鱼档》《外来妹》《情满珠江》等影视作品,和《弯弯的月亮》等流行音乐广受欢迎。风靡全国的“广州热”背后,既有这些作品自身质量高、制作精的主观因素,更有其反映了广州改革开放前沿的发展实践这一客观因素。文化吸引力,从来都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领先。
走进新时代,丰富多彩的“广州故事”为文化大发展进一步厚植土壤。文化,为一座城市汇聚起的认同感、归属感,是任何经济数据都无法替代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任何短期的人为刺激都无法替代长期的自然积累。长达2200年的广州建城史,就是这样一本得天独厚的文化宝典。
在国际权威机构的测评中,广州已迈向“全球一线城市”。要在全球城市体系找到自身位置,文化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提到巴黎,人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有多少知名企业,而是卢浮宫、歌剧以及卢梭、伏尔泰、巴尔扎克、雨果等巨匠;提到纽约,人们也许不知道它的GDP数字,但一定知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林肯艺术中心和百老汇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的重要地位。如果说经济实力的增长让今天的广州与诸多世界名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那么在这些全球顶尖城市的竞争中,文化才是更深层次、更具识别度的竞争力。
更加开放、自信、包容的广州,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公众需要更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条件也日益成熟。广州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既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发展的必需与必然。
文化广州:中西合璧、海纳百川、求新求变